經濟總量增長34.52倍;三次產業結構由27.94:47.88:24.19轉變為7.9:40.5:51.6;企業註冊數量由6905家增加到8000萬家;研發經費支出達17500億元,位居世界第二……
從1978年到2017年的40年,成為中國經濟實力全面提升的40年。
國家信息中心今天(10日)在京發布的《大數據看改革開放新時代》一書稱,40年來,持續不斷的經濟體製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釋放了經濟發展潛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轉變。
國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曉波表示,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他舉例說,截至2017年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是1978年的34.52倍,年均增速高達9.51%。經過40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城鄉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
“大數據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主任於施洋表示。
大數據分析發現,人民群眾對文化發展滿意度整體逐年攀升,十八大以來保持在92.00的較高水平。近九成網民對“依法治國”持積極態度。2013年以來,網民滿意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從86.19升至目前的91.28,創下新高。北京、廣東、浙江三省市相關工作熱度最高,最受關註。
數據顯示,輿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意度長期保持高位。提到改革,網民必知“供給側”,輿論滿意度節節攀升,從2016年6月開始基本長期維持在90以上。從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省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總得分最高。
於施洋介紹,數據顯示,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關註度持續走高,歐美、東北亞和東南亞國家最為關註,尤以美國、英國、俄羅斯、印度、韓國等最為突出。
大數據分析還發現,隨著雄安新區建設穩步推進,輿論對雄安新區建設總體滿意度由2017年4月的80.00左右穩步攀升至90.00以上。此外,網民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滿意度較高,始終保持在90.00以上,並呈波動上升趨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高度評價。
在長江經濟帶建設方面,大數據分析發現,網民對重慶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最高,達87.32,四川位列第2,總體滿意度為87.08。重慶、上海、湖北三地推動戰略落實最受網民關註,占比分別達20.06%、17.50%和12.76%。各省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長江經濟帶建設突出位置。上海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政府投資項目數量占比最高,達6.68%;江蘇位居第2,其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相關政府投資占比達5.85%。
於施洋介紹,2017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話題關註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看好。基於語義分析測算輿論對城市發展潛力評價的“城市發展信心指數”顯示,在粵港澳“9+2”城市群中,城市發展信心指數均處於90以上,表明市場普遍看好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發展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大數據看改革開放新時代》一書還通過燈光指數、燈光斑塊面積顯示五年來扶貧效果顯著。
數據顯示,2017年與2013年相比,全國809個貧困縣的燈光指數增長率為48%,非貧困縣的燈光指數增長率為28.9%,貧困縣的燈光指數增長率是非貧困地區的1.66倍;全國貧困縣的燈光斑塊面積增長率為65.2%,非貧困縣的燈光斑塊面積增長率為45.8%,貧困縣的燈光斑塊面積增長率是非貧困地區的1.42倍。數據反映出,近5年來我國扶貧工作已取得顯著進展。
於施洋介紹,《大數據看改革開放新時代》一書匯聚來自網絡輿情、市場招聘、衛星燈光、搜索引擎、投資融資、環境監測等方面的超過40億條數據,采取指數分析、文本聚類、情感分析等10多種大數據方法開展研究,其中95%以上指數屬於原創。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範恒山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40年間,中國的改革開放由農村改革起步,深入到各個領域,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五位一體”,改革開放由點到面,由一個領域擴展到多個領域。從走一步看一步、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有序推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進入到啃硬骨頭的階段。
範恒山說,當前,改革開放已進入到關鍵時期,大數據分析要更加全面,不僅要總結經驗,也要總結教訓。不僅要對重點領域進行分析,
時光匆匆而過.也要對重點地區進行深入解剖,要對大數據進行更具體、更深刻的分析,對簡政放權、民生改善、減稅降費、對外貿易等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