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にいるときはいつもそう

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成為第一之後可以做什么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コメント

ただいまコメントを受けつけておりません。

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成為第一之後可以做什么

  愛斯基摩人說,只有跑在頭裏的狗才能看到一路的風景。18年前就登頂了集裝箱行業世界冠軍的中集集團,行業跌宕起伏的風景早已司空見慣,同時,中國企業常用的與全球行業領先公司對標的跟隨策略也早就不適用於它。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發現自己成為全球行業冠軍,成為冠軍之後怎么辦不僅是一個現實的命題,而且也是一個日益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題。而這個問題在十幾年前,中集集團就必須解答。
  在成為絕對的集裝箱行業領導者之後的十幾年間,中集集團陸續進入了車輛裝備、能化食品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自己相對熟悉且有比較優勢的相關裝備制造業,既進行相關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還涉足看起來與其擅長的制造業關系不大的物流和金融業。目前,中集已經形成了“四大四小”八個業務板塊:“四大”即集裝箱、車輛、能化和海工,“四小”即空港、物流、金融和地產。與十幾年前基本上只做集裝箱相比,中集現在的規模已經擴大了6倍還多,截止到6月30日的一年收入達613億元。那么,中集集團進入這些新產業的邏輯是什么?在中集集團擔任總裁20多年的麥伯良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中集用三個標准來決定進不進一個產業:第一,符不符合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未來的趨勢;第二,能不能夠發揮中集的優勢;第三,符不符合國家戰略。
  並購是中集多元化擴張的主要手段,在過去十多年間,中集收購的企業超過十家,其中不乏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最近一次大的收購發生在去年11月,即收購了全球高端消防車品牌德國Ziegler的相關資產,補充完善了公司空港板塊的業務組合。按照麥伯良的思路,通過收購、兼並和自身的研發,中集要逐步做到機場地面設備全覆蓋,如果這個目標真的兌現了,那么空港板塊就可能是一個超過百億的大板塊,而不是公司2013年制定的戰略規劃所定位的小業務。
  海工業務是中集“四大”板塊最新的一個,未來也可能成為中集規模最大的一塊業務,麥伯良甚至認為海洋鑽井平台的複雜程度和技術含量與大飛機相比也毫不遜色,而中集6年前進入海工領域的方式也是收購,即先是參股煙台來福士,最終收購了其絕大部分股份。但是,中集發展海工業務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據麥伯良透露,中集在這塊業務上已經累積虧損超過30億元。因為這塊業務虧損,引起了不少對中集集團的質疑,中集退出海工業務的謠言也一度出現。而麥伯良本人則連續多年回避媒體。不過,最近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麥伯良則信心滿滿地表示,中集的海工業務已經成功了,成功的標志之一就是扭虧。而就在10月15日,中集發布了前三季度盈利預增50%-100%的公告,根據該公告,海工業務相比上年同期基本實現扭虧正是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海工業務盈利無論對中集還是麥伯良本人都意義重大,中國處於海洋開發的關鍵時期,裝備肯定是少不了的,因此,想象空間巨大。海工是麥伯良力主要做的業務,對他而言實際上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項目。麥伯良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他將參加於采訪之後不久舉行的公司業績發布會,他要親自宣布海工業務獲得成功。
  對於集團的各大業務版塊,麥伯良的設想是將來都能夠獨立上市,接受資本市場的監督。目前,除了中集集團已經在深圳(000039.SZ)和香港(2039.HK)兩地上市之外,中集旗下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即做能源、化工、食品裝備業務的中集安瑞科(3899.HK),同時做空港裝備的中集天達今年9月也成功在新加坡借殼上市。
  作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家的代表,麥伯良認為制造業乃國之基本,一個國家沒有制造業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制造業仍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但目前社會輿論對於制造業不夠友好。同時,麥伯良對於中國的物流效率低下也是憂心忡忡,他希望通過多式聯運和標准物流來改變現狀,而多年前進入車輛裝備制造正是他這個理想的落地。
  采訪時,麥伯良也沒有回避公司對前海和坪山等處的土地資源規劃和設想的問題。公司的這些土地原來都是工業用地,但現在已經不適合再做工廠,政府也希望公司將這些土地變更為商用。華泰證券2013年7月的研究報告《轉型升級見成效,土地價值面臨重估》認為,中集擁有的土地資源重估價值超過600億元。
  對於媒體說他是中央企業年薪最高的CEO,麥伯良笑著回應:“我在中集20多年沒有升過官,這在中國大概也是很罕見的。”20多年前,麥伯良雖然在中集任總經理,但還是招商局的外派幹部,拿的是香港工資。但為了平衡另一位中央企業股東的訴求,麥伯良辭去了招商局的職務,一夜之間工資從7000多元降至400元。對於這個決定麥伯良說他沒有任何猶豫,因為他要的是中集這個事業平台。而從那一刻起,麥伯良也成為市場化的職業經理人,不再是中央企業的幹部。
  以下為界面新聞對麥伯良專訪的摘要
  圖為中集集團業務發展路徑
  相關多元化發展 把每個產業都做成上市公司
  界面:中集登頂集裝箱行業世界冠軍已經18年,但你們從來沒有固步自封,不斷地進入新的產業。過去十幾年,中集是基於什么決定進入這些行業呢?
  麥伯良:中集在1996年做到集裝箱世界第一,到2001年應該是全方位的集裝箱第一。但集裝箱這個行業太小,每年十幾億的增長持續了二十幾年,以後就不可能了。中集不像美的,美的所在的家電領域太廣闊了,它可以只圍繞家電領域發展,我們圍繞集裝箱去發展不合適。比如說因為造集裝箱我延伸到航運業務,這是不合適的,航運公司是我的客戶,我怎么能做一些跟我的客戶競爭的事情呢?
  中集下一步怎么發展?毫無疑問不可能只做集裝箱,必須要進入新的領域。所以我必須多元化,多元化是中集發展的唯一出路。
  但選擇進入哪些領域?中集的做法是先看世界的發展趨勢,再結合中國和中集的優勢來選擇發展領域,這就是我們的基本思路。中集進入的領域自身要有相當的優勢,完全沒有優勢的東西我們不做。我不像有些人的想法,認為可以招募人才來做。但是我們不排除通過整合資源發展新業務。
  一開始,我們是沿著制造業的主線走,造的產品開始一級一級地提升,基於集裝箱的全球領先優勢,延伸到道路運輸車輛業務,之後進入能化裝備和重卡,再後來進入海洋工程做鑽井平台。目前,中集建造的半潛式鑽井平台,單個價值5億到8億美元,從裝備制造領域來說應該說是到了相當高的層次了。在制造業方面,中集是有優勢的,很多都是涉及到鋼鐵、焊接、材料處理等,這些中集都有基礎,而且中集人對裝備制造是有優勢、有特長的。
  這條路走著走著,我們又發現制造到了一定程度,要加服務進去。我說的服務是廣義的服務,比如提供融資租賃,有點像通用電氣,制造、服務加金融。這一點也是從客戶角度考慮,比如最近訂購中集24艘集裝箱船的國際大客戶們,我們疊加了設計、金融、制造,給客戶提供了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界面:中集目前已經形成“四大四小”業務板塊,2013年集裝箱業務僅占三分之一。中集計劃2017年達到1500億的收入規模,這意味在接下四年,收入大概要翻兩倍以上。還會進入新的領域嗎?
  麥伯良:我們基本上是相關性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把中集建成一個集團多元化、產業或者說板塊專業化的集團。我們希望每個產業集團將來都能夠成為一個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得到規范的發展,能成為行業裏有地位、有影響力的知名企業。我們下一步有機會就把車輛業務分拆上市,還有物流也可以上市,一個個都可以培育成一個獨立的產業。
  此外,還有一些新產業的培育,將來可能不是八個產業了,可能是九甚至是十、十一,都是有可能的。
  現在我們需要把各個產業板塊培育起來,同時需要集團內部的協同,上下、橫向、縱向和交叉的協同。這是我們的目標,現在已經在路上了。
  圖為中集集團目前的各業務板塊及2013年收入情況
  整合全球資源 盤活600億土地儲備
  界面:聽說中集正在深圳規劃一個生命健康城,為什么要做這個呢?
  麥伯良:這塊地本來是中集的制造基地,在郊區,但深圳的發展使得這個地方已經不適合做制造業了。深圳市政府希望我們把工廠搬到更合適的地方,把這塊地騰出來做生命健康產業,生命健康產業也是深圳市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過.我也覺得在中國尤其深圳這樣的城市非常有條件,那我們就來做。
  但我們不是自己做制藥,也不是自己開醫院,而是整合全球資源做這個事情。中集會整合全球生命健康領域最好的資源,一起去做。
PR

コメント

プロフィール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カテゴリー

P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