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にいるときはいつもそう

美版共享單車打響競購戰誰將會成為最後贏家呢?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コメント

ただいまコメントを受けつけておりません。

美版共享單車打響競購戰誰將會成為最後贏家呢?

美版共享單車打響競購戰
“最後一公裏”成為美國打車業巨頭相互爭奪的焦點。6月以來,美國兩大網約車公司Lyft與Uber相繼提出收購共享單車公司Motivate的計劃,報價上億美元。這一角逐背後,是雙方對於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務帝國的野心。隨著近年來美國共享單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共享出行的風口正盛,兩強相爭,誰將會成為最後贏家呢?
搶奪Motivate
據美國科技媒體Axios?9日報道,美國打車巨頭Uber正在考慮收購共享單車企業Motivate,該公司的報價尚未透露。不過,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價格將超過Uber競爭對手Lyft的報價。本月初,多家媒體報道稱,Lyft將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tivate。
作為全美覆蓋面最大的共享單車企業,Motivate在紐約、波士頓、舊金山、芝加哥和華盛頓特區等多個城市運營共享單車服務,旗下運營品牌涵蓋CitiBike、Ford?GoBike。2017年,該公司利潤達到1億美元。
據美國交通部對普通家庭出行領域的調查報告顯示,35%的美國家庭出行距離在3.6公裏以內。這意味著共享單車、電單車等模式適用於美國的出行領域市場。據統計,2017年共享單車的使用次數超過3500萬次,較2016年增加25%,而這一數字很可能未來繼續增加。
實際上,這並非第一次傳出Uber布局共享單車領域的消息。4月,Uber公司就表示將以2億美元收購Jump?Bikes,這是美國最早成立的共享單車公司之一。而據Axios消息稱,Uber已在最近完成了對Jump?Bikes的收購。
從體量上來看,Jump?Bikes的市場占有率要小於Motivate。但Uber的入局迅速加大了Jump?Bikes在各地的單車投放量。例如,在共享電單車方面,相關媒體報道顯示,Jump?Bikes公司在舊金山推行了一項為期18個月的試點項目,在城市內大量投放充電樁形式的電單車,預計在今年6月完成投放。
與此同時,Motive也於今年4月上線了舊金山城內的“Ford?Gobike”電單車品牌,雙方在舊金山或形成對壘局面。而在未來,Motivate計劃在明尼阿波利斯、聖何塞兩地推出共享單車,並逐漸試驗共享電單車服務。
一站式出行服務
Uber與Lyft相繼入局共享單車領域,意味著雙巨頭在各大共享出行領域展開全面對壘。分析人士認為,雙方並不滿足於網約車領域的擴張,均在積極尋求新的增長點,探索城市出行方式的更多選擇。
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上任不足一年的Uber?CEO科斯羅薩西就放出豪言,“無論用戶是坐車、騎單車、公交和地鐵,Uber都要為你提供服務”。他想將公司打造成“A-B的超級交通平臺”。而Lyft聯合創始人約翰.奇摩也不甘示弱,他在分享自己的願景時表示,該公司“要用世界上最棒的運輸工具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希望找到一個可以完全取代私家車的出行方式”。
與此相對應的是,不僅僅是共享單車領域,兩家巨頭在出行方式的各個領域動作頻頻,甚至開啟了無人駕駛研發和“打飛的”業務。2015年以來,Uber先後在迪拜、法國南部上線了直升機服務。
公共交通領域同樣也為兩家巨頭涉獵。Lyft將在本月底正式上線一款應用,用戶通過手機應用將可以一站式解決出行問題,先打車再換乘公共交通,大大降低出行成本和耗時。而Uber也要推出類似的公交換乘服務,它們找到了公共交通售票公司合作,用戶直接在Uber應用上就能買到地鐵票。
此外,在近期大熱的共享電動滑板車業務上,?Uber和Lyft也是全情投入。電動滑板車比單車更輕巧便捷,能夠適應更復雜的城市地形,被視為解決“最後一公裏”問題的最佳工具。而據報道,Uber和Lyft都申請了在舊金山經營電動滑板車的許可證。Lyft還表示目前正在設計車型,預計推出共享滑板車。這個剛興起沒多久的業務很有可能面臨激烈競爭。
鹿死誰手
拿下Motivate意味著將在共享單車領域取得先機,而目前,Uber和Lyft均未就收購一事進行正面回應。
近年來,隨著全球業務的大肆擴張,Uber的虧損和負面消息不斷。今年初,科斯羅薩西曾表示,公司將憑借自動駕駛汽車上的投資獲得高額回報,三年內將使租車業務實現盈利。然而,就在3月,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發生車禍,導致一名女性死亡。兩個月後,亞利桑那州的項目被迫終止,近300名員工被裁。同時,Uber還深陷醜聞以及管理層變動的問題。
這一背景下,原本默默無聞的Lyft趁機崛起,吞掉了老對手一大塊蛋糕。今年5月的統計數據顯示,Lyft在美國網約車市場的份額已達35%。Lyft的產品負責人塔加特.馬西森曾對媒體表示,在第一次“刪除Uber”抗議活動後,Lyft的“乘客激增六成”。Lyft發言人還稱,它們的市場占有率在美國16個市場已經達到了40%。
隨著競爭日趨激烈,Uber與Lyft的服務差異性也越來越小。去年10月,穀歌旗下的投資公司領投了Lyft?10億美元融資,並在12月跟進投資了5億美元。此前穀歌旗下的投資基金Google?Ventures是Uber投資者,隨著Uber走勢不佳,過.加之與穀歌的自動駕駛業務爭議升級,穀歌轉向押註Lyft。
不過上月,Uber發布的2018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似乎情況有所好轉,Uber一季度收入達11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5%,公司利潤達2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7%,凈虧損收窄為5.77億美元。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能否為Uber和Lyft帶來預期收益仍是一個問號。盡管近兩年來,美國共享單車市場發展迅速,去年美國共享單車數量增長了一倍多,但行業競爭壓力和泡沫風險同樣水漲船高。因此,對兩大巨頭而言,進軍共享單車業務是走出泥沼還是將越陷越深,仍有待時間證明。
PR

コメント

プロフィール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カテゴリー

P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