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莊程敏) 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承辦的「香港發展:新動力、新前景研討會」昨在香港君悅酒店舉行。香港交銀國際控股董事長譚嶽衡在會上表示,香港應在三個方面作出努力,分別是大量引入新經濟科技公司上市,扭轉市場老化的局面;牽頭成立大灣區開發銀行;以及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板,尤其是國際板,未來20年將會是香港融資平臺發展的新動力。
譚嶽衡認為,香港股市估值長期偏低,交投也偏低,內地A股的市盈率約為30至40倍,而港股從2010年以來一直介乎10至13倍,這主要是股市結構老化,新舊行業失衡所致。目前港股的金融地產板塊佔約59%,高估值的新經濟科技板塊只佔11%,較標普及深圳的24%及23%為低。他表示,香港就引入更多新經濟科技企業上市已在討論當中,建議當局應檢討創業板的上市規則,讓創業板真正成為科技企業上市園地。
籲港牽頭設大灣區開發銀行
談及大灣區時,譚嶽衡指出,香港雖然是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但缺乏一個開發性的金融機構,導致主導大型建設項目的實力有所減弱。他舉例稱,在大灣區的建設中,如果由香港牽頭成立大灣區開發銀行,就能以低成本,高效率吸引到境外資金,亦能避免出現地方政府的幹預,為未來中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市場化改革探出一條路。
定位「一帶一路」參與建設者
對於「一帶一路」,香港的角色被視為是「超級聯繫人」,但在譚嶽衡看來,這個角色已沒有過去那樣強烈。他認為,香港的定位應該像其他內地省市,作為一個參與者、建設者,不僅是單單「連線」而已。因為香港在專業服務、海外網絡等方面都具有優勢,應該結合內地基礎建設方面的優勢,在「一帶一路」的共同項目上實現優勢互補。
發展國際化多元化融資通道
譚嶽衡又稱,隨?滬港深三地加強互聯互通,三者的定位應加以劃分。上海會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正在成為亞太區的創新融資中心,香港則應定位為國際化金融中心,並可藉由「一帶一路」的項目加強國際化,建設「一帶一路」國際板,發展多元化的融資通道,「雖然回報率仍未能看到,但回顧一下H股的建設,當時市場也很抗拒,但現在回看,如果沒有H股,就沒有今天香港這個金融中心。」
專家:藉金融科技突破發展
另外,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胡濱亦在同一場合指出,金融科技是香港強化全球金融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可以通過發展金融科技來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水平。他坦言,整體上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落後於內地,特別是支付清算、財富管理、信用轉換相關的基礎設施。故他建議,香港可設立全球第三方支付清算聯結中心,利用香港的製度優勢,建設內地及香港的金融科技的孵化器,將香港的創新於內地實踐。同時還應與深圳合作,以金融科技為突破,探索金融科技法治體係建設。
知道該放下的,知道那是無望的執念,知道那一份心思已隔了滄海茫茫。只是知道,卻不知能否做到。
原文地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9/19/BN1709190001.htm